【重磅】城固:筑巢引雁共发展 以产促业助脱贫
| 招商动态 |2017-11-02
筑巢引雁共发展 以产促业助脱贫
——城固县构建“456”模式推进产业精准扶贫
(刊发于:陕西脱贫攻坚103期)
城固县是秦巴山片区贫困县、川陕革命老区县,辖15个镇2个街道办,总人口54.3万,其中农业人口44.6万,全县在册贫困人口18177户47794人。近年来,城固县将产业脱贫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,坚持政府主导,注重创新引领,精心打造“456”产业扶贫模式,取得显著成效。
一、科学构建“四大体系”。立足县域实际,编制8大产业带、14个产业脱贫方案和年度发展计划,确保产业扶贫规划到村、帮扶到户。-
一是健全产业规划体系。制定城固县2017—2020年农业产业脱贫规划和分产业分年度计划,编制城固县《旅游扶贫项目申报指南》、《光伏扶贫工作实施方案》、《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方案》,创建县、镇两级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库,逐镇逐村逐户明确致富产业和增收项目,形成县镇村“三级共联、优势互补、覆盖到户”规划指引体系。二是优化技术服务体系。创新组建县农业产业脱贫攻坚参谋部和专家服务团,推广“101”科技联村到户、职业农民结对帮扶行动,累计开展巡回问诊及技术培训118场次,推广实用技术27项,实现具有产业发展意愿贫困户培训全覆盖。编印《产业脱贫实用技术简明手册》,发放至产业脱贫贫困户、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,为产业脱贫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。三是打造示范引领体系。印发《“十百千万”扶贫带动工程实施方案》、《明星企业扶贫奖补办法》,鼓励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。全县已成立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259个、农民专业合作社496个、家庭农场144个,发展农业示范园区30个、农业龙头企业32户。四是建立产权改革体系。制定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》、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》和《城固县“三变”改革实施方案(试行)》《清产核资工作方案(试行)》等配套文件,全面铺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。积极推进“三权分置”,土地确权办证率达100%。成立县“三变改革”办公室,提出分层设置、点面结合(“1+N”)改革模式,即村级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,统一管理运营村所有集体资产,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下设N个专业合作社或公司等经营主体,每个经营主体按投资额度,对村集体可经营性资产和群众可纳入的土地、山林、资金进行折股量化。全县5个县级试点村和34个镇办试点村改革工作稳步推进,按计划进行清产核资。
二、精心打造“五大平台”。一是建强龙头企业带动平台。在持续提升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实力的基础上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成功引进陕西齐峰果业、大红门生态农业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。二是健全合作社带动平台。坚持把合作社作为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系的桥梁,大力扶持创办专业合作社、扶贫互助合作社等合作组织,实现贫困村全覆盖。三是建优现代园区带动平台。大力整合各类资源要素,积极推进“园区+贫困户”、“大园区+小业主”扶贫模式,千方百计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,力促实现流转土地赚“租金”、股份合作赚“股金”、务工就业赚“薪金”。四是建设产业联盟互助带动平台。积极探索推进“企业+产业联盟+贫困户”精准扶贫模式,先后组建茶叶协会、生猪产业等联盟,有效破解贫困户自身“造血”能力不足问题。五是建好贫困户自主发展服务平台。持续加大对农村致富能人、种养殖大户教育培训、技术指导力度,培育职业农民877名,其中107名中高级职业农民结对包抓464户贫困户,发挥其“零距离”示范带动作用。
三、创新培育“六种模式”。城固县按照“一镇一业、一业一企、一村一品、一户一社”产业发展思路,积极探索培育形成了6种产业扶贫典型模式。一是务工带动型。采取“企业+贫困户+就业工资”办法,培育30家县内企业,每户企业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少于3人,目前共安置贫困户劳动力150多人,绝大多数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—4000元。二是流转金支付型。采取“经营主体+贫困户土地+租金”办法,在莲花池村、孙坪村、小北村、石堰坪村、刘叶村成立试点,完成清产核资,流转闲散土地,激活贫困户土地、林地等资源要素,实现资源变资产、资产变资本,让贫困户获得相应收益。三是入股分红型。采取“企业+贫困户+分红”方式,将贫困户资源、扶贫贴息贷款资金整合起来,入股经营主体按期分红。目前,三道中瑞为35户贫困户分红12.25万元;山花茶业同100户贫困户签订50万元入股协议,每股3500元,按10%分红。四是订单收购型。采取“经营主体+贫困户”订单方式,由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产品收购协议,吸引贫困户参与到产供销各个环节中,使其成为产业链条的“第一供应商”。五是代种代养型。采取“经营主体+产业发展+贫困户”方式,鼓励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对接帮扶发展,为贫困户提供产业发展的“鸡”,经营主体与农户共享收益的“蛋”。六是合作帮扶型。采取“大户代小户、老户代新户、合作社帮带贫困户”方式,鼓励和引导农村致富能人和产业发展大户与贫困户捆绑,组成合作经济实体,发展特色产业,发挥一传十、十传百的联动效应。目前,全县已有30个农业示范园区、32户农业龙头企业,259个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、49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“六种模式”扶贫,建成资金互助协会107个、特色产业扶贫基地63个,带动贫困户5630户。
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
